close
清明時節,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旅居海外的遊子參加父母骨灰撒海公祭,根在福建的海外鄉親也用回鄉省親等方式寄托情思,表達中華民族獨特的清明之情。
節地生態葬:福州骨灰撒海活動首次突破百位
“最重要的是活在心裡。”福州市民鮑大爺相信隨著現代人思想觀念的開放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用海葬等環保方式,“中國人口那麼多,那要佔用多少土地啊。”
3月28日上午,福州市2017年節地生態葬公祭暨公益骨灰撒海活動在福州殯儀館千秋堂舉行。這次活動也是繼1996年福州舉行海葬以來,首次突破百位,達107位,共87個傢庭參加。首次骨灰撒海活動,參加者僅4位。
今年的公祭典禮,也將是福州市第三年持續為選擇生態葬法者舉行的免費集體祭奠活動,有幾位海外歸來的人參加瞭公祭活動。
在福州長大的陳大爺,30年前在美國留學,現在一傢在美國工作。他尊重父母的生前遺言,為過世的雙親選擇瞭回歸大自然的方式殉葬。“以前每到母親祭日時,我就在美國朝向中國的油煙分離方向祭拜。”今年,他專門回來參加福州市舉辦的節地生態葬公祭暨公益骨灰撒海活動,也把對兩位老人傢的思念灑向大海,他在太平洋的那一端的海水也連接著同樣的思念。
福州市殯葬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骨灰撒海是一次重大改革,它有利於節約土地、發展經濟、移風易俗。
尋祖問根:漳州南靖張氏清明省親
對於中國人來說,每個姓氏的宗祠就是他們的一個精神傢園。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的張氏傢廟德遠堂是遠近聞名的祠堂,因其建築獨特還成為一處遊人必到的景點。在海內外所有塔下人的心靈深處,它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精神傢園。
“每年清明前後,我掃完自傢的墓,就會到祠堂,和村民一起祭祖。”塔下村的村民張如茂告訴記者,德遠堂張氏子孫從明末開始向外遷徙居泰國、新加坡、臺灣等地,每年這個時候,不管旅居何地,德遠堂張氏後裔都不忘回鄉省親祭祖,追思祖德。
德遠堂始建於明弘治年間,祠堂二進五間,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左右。大廳正中懸掛著一塊由十五代孫清朝進士張金拔書寫的“德遠堂”三個鎏金大字的匾額。 橫梁上鐫刻著宋代朱熹的警世之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這是塔下張氏作為祖訓世代奉行的座右銘。
在張如茂看來,一代代的繁衍,各地的族人已經離祖先“越來越遠”,但是祖先一直都在保佑著他們。“和附近村莊比起來,我們村的小孩都比較會讀書,估計和從小接受文化熏陶的關系,我兒子就是600多分考上瞭上海同濟的。”說著說著,他開心地笑瞭起來。
清明節對塔下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每年這時候當地會準備一頭豬、一頭羊、雞鴨魚三牲、層盒果酒加起來至少12種來祭拜。
“每年清明前後,地板都是紅彤彤的,海外趕回來祭拜的人絡繹不絕,”張如茂表示,這幾天村裡人就開始多瞭起來,外地回來的走傢串戶一起去祭拜的人很多。
油煙處理 天堂信箱:祭掃新風寄哀思
“媽媽,願你在另一個世界可以繼續你最愛的文藝事業”、“奶奶一路走好!在天堂要給自己多買點好吃的!多買點漂亮衣服”、“爺爺,您走得太匆忙,留下太多的回憶讓我細數”…… 近日,福州市殯儀館清明祭掃逝去先人的民眾,通過信件寄托哀思,將念想投入“信箱”,“寄往”天堂。
祭祀祖先,緬懷先人,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近年來,傳統祭掃方式悄然消失,如今,鮮花祭祀、網上祭奠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今年,福州市殯儀館祭在館內安放瞭“時空郵局”、“時空話吧”, 將現實的紀念館與公墓“搬”到“郵局”和電腦上,吹起瞭祭掃新風。
走進殯儀館大門,最為醒目的是一個小亭子樣的“時空話吧”,吧裡有臺電腦、視頻錄像機,誰都可以走進去錄一小段視頻。“時空話吧”旁邊是一個“時空郵局”,郵局分兩塊,一塊是時空書信,紙筆放在上面,誰都可以寫下對親人的問候和思念,寫好的信件可直接投進信箱。信箱旁邊是一個“紙錢、鞭炮信箱”,前來祭祀的人可以用鞭炮、紙錢換鮮花,少一份焚燒油煙異味處理機,多一份福州藍。
C3225D51546B2C0D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